金年会- 金年会体育- 金年会官方网站为了推动国际间金融学术交流与合作,探讨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问题,近日,2024年国际金融与银行上海学术会议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大学主办,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上海科技金融研究中心、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与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承办,汇聚了全球金融机构、学术机构以及行业专家,共同探讨“构建韧性金融未来:技术与创新、绿色与可持续”这一重大课题。旨在通过深入交流与分享,促进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为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增长贡献力量。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二级巡视员郑广宏介绍,2024年是上海建设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关键之年。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一直致力于推动金融创新与改革,旨在构建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金融环境,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金融要素协同的科技金融体系。并详细介绍了上海在科技金融领域的四大举措:设立1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打造开放投资、验证、孵化一体化平台;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信贷体系;推出多样化的科技保险产品,降低科技企业的研发与生产风险;持续推动科创企业的上市培育。
2024国际金融与银行上海学术会议联合主席、诺丁汉大学普惠金融科技创新中心(INFINITY)的创办人兼联合主任Meryem Duygun教授认为,本次会议核心价值旨在强化学术界、产业界以及政策制定者之间的协作,以应对金融及银行业面临的挑战。Duygun教授指出,在当前快速技术变革的背景下,会议主题“持续发展”显得尤为关键。金融、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互动为全球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增长潜力,本次会议为国际学者和专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以便共同探索这些问题。
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聂清强调,会议议题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这金融五大篇文章密切相关,期待此次会议能在推动这些领域的发展中作出积极贡献,并持续深化相关研究。聂清简要介绍了上海大学简况及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上海科技金融研究中心在科技金融领域的研究成果。她指出,上海大学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金融人才,并积极推动国内外科技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促进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欧盟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研究员José-Luis Peydró教授围绕主题《碳排放与银行信贷渠道》分析了碳排放与全球金融政策的关系,并探究了推动巴黎协定(COP21)和全球脱碳政策出台的原因。全球各国在落实减排政策时面临挑战,需要加强合作。其中,银行业作为全球的核心金融机构,能通过借贷手段支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在中国、亚洲及非洲,银行主导金融系统,而投资银行和基金则集中于二级市场。他认为,一级市场的融资工具能够更有效地促进企业绿色转型。他也强调了银行政策在推动环境可持续性方面的重要性。银行能够通过信贷渠道影响碳排放,凸显了银行业在推动全球脱碳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和未来在气候政策执行中的重要性。
英格兰银行研究中心高级顾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建模司前副司Michael Kumhof博士围绕主题《央行数字货币 CBDCs-效率增益和稳定性增益》提出关于央行银行数字货币(CBDCs)的深刻理解。他指出CBDCs的实施要关注三个关键方面:结构性问题、反周期的CBDCs规则与资本流动波动性。Michael Kumhof博士认为,这些政策可以降低资本流动性,并进一步分析了银行脱媒-挤出机制问题与银行挤兑问题。此外,Michael Kumhof博士强调银行不必过度担心CBDCs带来的冲击,因为引入财政稳定器将有效稳定经济环境。谈及CBDCs最佳规则时,Kumhof博士提出最有效的规则应是响应信贷差距调整机制,这将有助于在经济波动时保障金融稳定。
2024 国际金融与银行上海学术会议执行主席、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上海科技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执行所长孟添博士介绍了《构建新生态:持续推动学术研发与数字金融服务产业之间的耦合协同——来自英国的洞察》INFINITY 研究报告(中文版)。报告指出,当前英国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合作潜力尚未完全释放,通过加大商业化投资可以为这些学术研究成果找到实际的市场应用,从而推动技术进步,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因此要通过一系列支持措施支持学术研发成果的商业化。本次中文版报告的解读还结合了中国实践,对比分析了国内大学技术转移的痛点、数据开放支持学术研究向商业转化以及中国研发经费投入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