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金年会体育

金年会- 金年会体育- 官方网站临海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5-01-16 11:44:42 浏览次数:

  金年会- 金年会体育- 金年会官方网站

金年会- 金年会体育- 金年会官方网站临海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文旅市场涌热潮。2024年,临海文旅发展“长势喜人”,全年接待过夜游客615.44万人次,居台州第一。国庆长假,临海全域共接待游客190.23万人次,其中,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共接待游客143万人次,同比增长15.66%,到访人次位列全国古城古镇类5A级景区第二,在全省景区日均到访人数Top10景区中排名第四,仅次于杭州的三个景区。2024年6月25日,台州府城迎来年度第1000万名游客,较去年提早了两个半月;12月3日,台州府城首次突破2000万人次,创造新纪录;刷新5A级景区品牌传播力100强榜单排名,位列全国第四,浙江第一。“千年台州府城”被列为浙江省国际人文交流基地;街入选浙江省第一批非遗主题街区。

  争先创优谱新篇。柴古唐斯越野赛获评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持续打响“国字头”,启动首届“中国越野名人堂”入堂仪式;临海市作为国家体育总局特邀的唯一一个县级政府,在2024全国体育宣传文化工作会议上作了交流发言;承办2024全省体育彩票工作会议并在会上作为唯一一个县市区作交流发言;受邀参与“古城新韵”全国特色旅游资源梳理展示活动并做经验分享,全国仅5个地区受邀;入选浙江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单位;获评“中国书香城市”,并作为入围城市代表,在研讨会上进行经验分享,擦亮“大雅临海”金名片;新培育街创建国家级休闲街区;台州府城品牌推广案例荣获“长城奖-文旅好品牌”优秀案例;临海连续7年上榜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榜单。

  文遗保护稳步行。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总体方针,从保护、保存和传承两方面发力。认真落实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以高标准、严要求累计完成759处三普登录文物现场复核,达成阶段性目标。完成川南旗杆里项靖邦故居、海东桥、溥公坊、杨哲商故居、开石桥、大园天主堂、洪颐煊故居及三井巷陈宅等7处市级文保单位修缮。部署实施《全省文物安全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防系统建设,对17个重点文保单位安装视频监控设备25个。联合自规、消防、住建等部门,开展文物消防专项整治行动2次,全年共排查整治安全隐患18处36个点位。圆满举办2024年浙江省文物修复(木瓦作)集训暨全省文物行业职业技能(木瓦作)选拔赛,加大文物修复专业技能人才储备量,推进全省文物修复人才梯队建设。筑牢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基石,受邀参加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薪火行动启动仪式大会并做交流分享。

  树牢改革思维,谋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以“千项万亿”项目为龙头的文旅投资“双百”计划,2024年全市入库文旅项目7个,文旅项目总投资90.97亿元,稳步推进临海市牛头山度假区扩容提升项目和灵湖景区扩容提升项目等实施类重点项目。实施旅游景区转型提质行动,新培育街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推动临海市博物馆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唐诗之路黄石坦图书馆、灵湖省级旅游度假区范围调整及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深耕惠民工程,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超额完成省厅建设任务。不断优化“15分钟品质生活圈”,建成95个品质文化生活圈(超额完成5家)、1个文化驿站、3个城市书房(超额完成2家),19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分别建设乡村艺校。截至目前全市共265个品质文化生活圈,开展常态化活动930余场,惠及群众20余万人。深化文艺赋美工程,打造200多个团队,开展常态化演出6736场。挖掘并巧妙利用府城、公园、海滨自然“角落”空间,民宿、书店、咖啡馆商业闲置空间,在市民游客聚集场所搭建“墙根”舞台。截至目前,临海市共打造259个文艺“墙根”舞台,组建了206支文艺志愿者团队,共有 5846名成员,开展有效演出 15635场,入选2023浙江十佳文艺赋美案例,入选2024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征集问活动创新案例一等案例。

  坚持对标先进,扎实推动体育事业发展。深入实施“赛事营城”理念,积极响应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号召,成功举办柴古唐斯括苍越野赛、浙江省女子健身大赛、“奥秘李斯”中式九球大师赛等重大体育赛事,培育新品牌赛事2个,创成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1项,实现赛事经济效益5亿规模,狂揽30亿+流量。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普惠化、均等化、身边化。高质量完成27个民生实事任务,建设社区多功能运动场4个,村镇级全民建设中心1个,村级全民健身广场1个,笼式足球场1个,体育设施进公园1个,7个百姓健身房,5个国球进公园社区,7个球类场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12平方米,国民体质监测抽样合格率高达96.72%。不断深化体教结合运行机制,重点推进田径、篮球、射箭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向国家、省各级赛事输送优秀运动员,获得国家级赛事1金2银2铜,省级赛事冠军10余人次。

  坚持底线思维,筑牢文旅市场安全屏障。部署开展文旅领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召开专题会议,紧盯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扎实推进各类安全整治行动。截止10月31日,共受理各类信访投诉750件,累计出动检查人员4367人,检查文旅企业2084家次,发现并整改隐患333处,均已完成闭环整改。密集开展日常行政检查,持续深化履职尽责力度。截至10月31日,共出动检查831人次,检查场所337家次,行政处罚办结案件61起,罚款336120元,没收非法所得50801.3元。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结合线上督查、随机抽查、明察暗访等检查机制,规范场所秩序,完成整改安全隐患58处。加强部门协作,与新闻出版、公安、消防、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开展了21次联合执法行动,取得良好成效。围绕深化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实施“专窗受理+线上联动+一窗出件”,获得群众肯定,并在台州市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云服务试点工作推进活动上做经验交流发言。

  坚持项目带动、提质增效,快速点燃文旅融合发展“强引擎”。一是打造全域旅游矩阵。将台州府城旅游文化区——灵湖旅游度假区打造为国内千万级核心大景区,加快推进江南旅游服务综合体项目,建设游客中心、浸入式商娱街区、新文创零售展示中心、停车场等设施,打造台州府城水陆门户新形象;以灵湖景区品质提升工程和“熊出没”文化产业园建设运营为抓手,加强招商引资,争取时尚品牌业态落地,形成环湖商圈,积极推动灵湖-牛头山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计划完成《临海市乡村旅游专项规划》编制,围绕“一心两翼多极点”乡村旅游发展总战略,立足资源优势,充分发挥龙头景区带动作用,持续提升公共服务,引领全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指导括苍镇、上盘镇等景区镇创建,指导尤溪镇紫升村金3A景区村创建。二是推动重大文旅项目。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计划启动《临海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五五”规划》编制,启动《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修编及其他规划编制。坚持规划引领,围绕考核推进省文化和旅游投资“双百”计划重大项目实施类、储备类和谋划类项目,2025年新谋划项目12个,项目总投资101.92亿元,计划投资10.24亿元。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中心项目、白沙湾国家级度假酒店项目启动施工,建成投运“熊出没”文旅产业园,加快推进括苍云径、朱自清纪念馆、华侨地块地标级酒店、新国贸大酒店、又见心宿酒店、室内高尔夫项目、括苍方溪皮划艇激流回旋及水上休闲项目、灵湖水上项目、白沙湾水上项目等九大项目的建设进度,争取落地NBA篮球公园、亨达休闲沙滩车生产线项目、安基山太空舱营地项目、大成格斗项目、浙东唐诗之路黄石坦图书馆项目、茶源茶道等项目。三是实施文化基因激活工程。推动建设以宋韵文化、和合文化——府城文化为主的现象级省域文化标识。依托台州府城,充分挖掘特有历史文化元素,加速具有临海辨识度的文化IP培育;加大戚继光文化与临海传统文化的创新与融合,孵化戚继光夫人王氏、戚家军鸳鸯阵等新IP文旅融合项目,助力宋韵、抗倭、户外运动三大文化高地建设,计划举办面向全国的戚继光武备文化主题活动,丰富文化表达形式。推动农文旅、文商体旅融合发展,建设台州府城省级研学营地,深度孵化府城在地文化IP,塑造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千年府城”文化品牌,进一步释放主题研学、特色民宿等经济活力。

  坚持重点发力,核心引领,建立爆款文旅宣传营销“新矩阵”。一是以文旅深度融合工程为抓手。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保持“逢节假日必出爆款精品”的创新态势,主抓春节、五一、国庆等重大节假日,结合在地文化、传统文化,持续打造爆款文旅活动、特色节庆活动、沉浸式体验活动,实现全面引流。奋力开拓“视听+”探索路径,在全国范围开展“跟着微短剧来临海旅游”主题短剧创作大赛、微短剧剧本创作大赛等内容创作新路径,创新培育新型视听产业链,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实施“百县千碗”的评选和推广计划,推出“台州府宴”、“好食来临·千人宴”、“羊岩山茶宴”、“大石九大碗”、“尤溪八大碗”等品牌,配合推动“国际美食之都”建设。二是构建新业态打卡矩阵。深入挖掘沉浸式、体验式、接触式文旅业态,启动第三批“台州府城老字号”激活复兴行动,推进“台州府城老字号”聚集区建设。加快台州府城大书场、府城院落民宿开发、台州府城国际青年旅社联盟项目等文旅业态落地,同时围绕夜游经济,利用状元楼沉浸式夜游项目“楼秀”创新文旅新表达。加快推进《临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扶持办法》修订工作,政策托底业态创新,发展“影视+旅游”“体育+旅游”“美食+旅游”等新业态。持续打造街、条太街、人民路、灵湖等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积极培育夜游、夜娱、夜市等夜间文旅消费新产品。三是强化宣推传播矩阵。精准定位受众需求,构建线上(两微一抖、官方网站、合作媒体)与线下(旅游展会、地推活动、文化节庆)相结合的多元化宣推渠道,挖掘文化内涵,创新宣推内容,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互动体验。开辟文旅宣推新路径,加强与小红书、抖音等头部宣传平台合作程度,招引来临,在地举办大型文娱活动,以“流量”带客流量。此外,加强区域合作与联动,持续与仙居、天台等周边地区开展合作,打造“天仙配”文旅品牌,拓展宣推范围,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推动临海文旅产业的繁荣发展。

  坚持凝聚合力、守正创新,持续提升体育事业发展“含金量”。一是品牌赛事等级再突破。持续响应国家关于发展赛事经济的号召,深入贯彻赛事营城理念,争取向上级申办国家级、省级赛事13-15项,承办好第十五届全运会群众比赛毽球预赛、中国匹克球公开赛等规模赛事;计划发布国家户外运动指标和“中国越野名人堂”评价指标,助推临海建设户外运动之城;持续完善体育赛事体系,继续办好以柴古唐斯越野赛、安基山滑翔伞、尤溪极限铁人三项为首的5项地方精品赛事活动。做精“一镇一品”,逐步形成“月月有赛事、村村有特色”的地方办赛新格局,为户外运动文化高地建设添砖加瓦。二是体育基础建设再落实。以考核为核心,以省、市体育民生实事项目、健康浙江等考核和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为抓手,争取建设重大体育基础设施,计划建设更多直接惠及群众的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村镇级全民建设中心、村级全民健身广场等;推动城乡体育设施高质量建设。建立基层体育委员激励机制和工作评价机制,提高基层体育委员的积极性;加强对体育社团指导培养,清理、盘活一批僵尸社团,发挥其在全民健身事业中的引领、推广作用。加强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探索,组建医疗基层体育队伍,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三是优势运动项目再发力。以新型少体校建设为抓手,完善修订相关政策,将少体校教练员团队提升至10人,含田径、射箭、篮球、板球、皮划艇等项目;计划明年少体校招生100人(初中70、小学30人),根据校园体育“一校一品”设立临海市级A、B、C三类基地并予以配套经费支持。进一步推进皮划艇、手球、板球项目开发,以灵湖水上运动中心和括苍方溪激流回旋项目两个水上项目为主抓手,实现精品运动项目的弯道超车;同时根据项目发展前景,积极探索推进棒垒球、壁球项目的建设;创建一批足球特色学校和校园足球基地,实施东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武校办足球”计划,提升我市足球品牌影响力。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力”。一是构建人才队伍。根据新时代文旅事业发展新特点新趋势,着力打造梯队式文旅人才培养体系,引进一批名家名师、培养一批骨干人才、集聚一批后备人才,推动基础型人才“底盘”更加扎实。整合高等院校、艺术培训机构资源,建立文艺成长共同体。全面提升镇街综合文化站、“乡村艺校”等公共文化空间,挖掘临海市艺培师资库、镇街乡村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文化艺术人才,持续开展“有艺来临”全民艺术普及成人基础培训活动,推动基层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二是打造公共文化共同体。拓展公共文化空间覆盖范围和功能,依托旅游民宿、上市企业、艺培机构、中心商圈、休闲度假区,增添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开拓新型公共文化阵地。继续做好“游艺思”、“艺企联盟”、“艺企秀”、“艺企学”等文化惠民活动。文化场馆跨界联动,在高铁站、医院等公共场所融入公共文化设施设备、服务模块等,有效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触角。推动灵湖地块文化中心项目,形成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等公共文化场馆的空间、功能集聚,打造集群式公共文化新地标,努力成为临海新时代文化引领地、精神栖息地、热门打卡地。三是建设本土文艺精品。统筹推动本土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培育具有临海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文艺品牌。结合假日节点开展视觉艺术展览活动,推出春节系列展、六一研学科普教育展、廉政主题展览、防空洞展览、爱国教育主题书画展等主题展览;立足临海本土文化,探索特色文化“走出去”,优秀文化“走进来”,开展动态、静态文化走亲、春联下乡、越剧折子戏下乡、展览下乡、演出下乡等活动,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加强数字赋能,打造以临海方言网络系列短剧《临海人讲老话》为首的线上文艺精品资源。

  坚持统筹规划、活化利用,精心打造历史文物保护“新名片”。一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全市文物安全督查机制,协调督查室、自规、住建、农业农村、消防救援等部门,定期开展文物安全专项检查,抓好安全隐患清单化管理,消除文物安全隐患。加强文保单位日常巡查、两划线内建设活动的联合审批监管、文物安全守护队伍建设,提升文物安全防护水平。继续推进文物平安工程,根据文物安全防护建设要求,推进台州府城墙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启动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安防建设,加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防设施。二是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落实省政府民生实事,计划完成市级文保单位修缮3处。积极争取资金,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加强不可移动文物的日常养护和修缮。2025年计划实施文保单位修缮5处、三普登录文物抢救性修缮8处;扎实推进文物普查,2025年重点开展新发现文物的实地调查,通过广泛线索征集、逐村逐户走访、全面科学登记,全力排摸调查登记全市各类新发现文物。开展普查数据审核和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加强与发改、自规的沟通协调,确定文物价值与保护机制。三是扎实推进非遗传承薪火行动。开展标识打造行动,持续塑造好“黄沙狮子”“临海词调”两大国遗标识,拟申报1项国遗项目;培塑非遗产业链,大力推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强非遗+景区、非遗+美食、非遗+文创、非遗+研学等供给端;开展临海非遗综合馆修缮项目,搭建集非遗抢救、保护、利用、展示、教育、培训、交流、传承、传播、体验于一体的重要平台;做好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文化礼堂”工作,推进非遗研学联盟建设,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年轻世代接轨,增加非遗保护与传承。

  坚持安全至上、常抓不懈,全力筑牢文旅市场和谐“守护网”。一是文化执法夯实底线。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按照队伍建设专业化、执法行为标准化、视觉形象统一化、设施设备现代化、业务管理规范化,持续开展队伍建设。做好“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事项,做好“意识形态”“文物安全”“扫黄打非”“护校安园”“安全播出”等相关工作,加大文化旅游市场巡查整治力度,持续提高违法行为查处和案件办理效率,全力保障文广旅体领域安全稳定。二是行政审批提速提质。聚焦企业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更高层次的服务需求,围绕“办成”和“高效”探索减证便民的新措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办事群众和企业的服务体验度。深入推进“数字化审批”,打造高效、便捷、智能化的政务服务,让办事群众、企业一次申请一次过,一次办事一次结。三是安全监管靶向护航。持续开展文旅领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开展文旅市场安全整治。做好节假日及重点时段文旅市场安全保障工作,维护好文旅市场繁荣安全。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重点针对旅行社安全用车、消防安全、大型游乐设施、新业态旅游项目、古建筑类文保单位、极端天气安全、广播电视等开展专项检查,及时消除各类安全生产隐患。